
从三河市“颜色禁令”谈党员干部如何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723字)
__深刻指出:“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,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。”党性强不强、纯不纯,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、牢固与否。党员干部要做出业绩、干出实绩、留下政绩,必须发挥党性的决定性作用,从思想上解决好“为谁创造业绩、创造什么样的业绩、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”的问题,既做好让人民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得实惠的实事“显绩”,又做好为后人做铺垫、打基础、利长远的好事“潜功”,创造经得起实践、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。
要始终坚持权系民授、当为民用的权力观,用好调查研究“传家宝”。正所谓“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,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。”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、成事之道,是_传家宝。当前个别地方出现“决策翻烧饼”乱象,根源在于调研不实、民情不明。“四下基层”“民情日记”“马路办公”等优良作风、管用办法无一不印证,只有把群众板凳坐热、把基层脉络摸透,决策才能避开“空中楼阁”,真正成为解民忧、促发展的“金钥匙”。
要始终站位为民造福、为党尽责的政绩观,把好决策制定“质量关”。新时代的执政实践表明,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支撑。必须扎牢科学决策、民主决策、系统化决策的制度“笼子”,既要强化宗旨意识,在决策前端把群众“急难愁盼”作为决策坐标系,构建群众满意度、发展持续性、风险可控性“三维评估体系”,防止“闭门造车”的武断;也要构建政策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,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事项实行“听证预审+效果回溯”双轨制,杜绝“朝令夕改”的随意,以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让“为官乱为”者无处遁形,让“新官理旧账”成为常态。
仅展示676字,全文共1746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