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材料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622字)
第二,共建美好家园。在前期规划基础上,巧妙运用抽签方式确定宗地号,并通过确定宗地—选择户型—开工建设—工程验收—迁入新居的程序,打破原有单一民族、村组聚居的老格局,构建了xx社区汉族、彝族、傣族等11个民族互嵌式社区,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新型社区结构,建成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公共场域:各族群众工作生活在同一个社区、孩子在同一所学校就读,既便于日常往来,又利于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使民族群众成为“一家人”。有群众表示:“以前我的邻居和我是同一个民族,现在抽签安置后,住在我旁边的邻居可能是彝族、傣族,也可能是哈尼族、拉祜族……大家一起生活,都是一家人,我们共同奔向新生活。”空间互嵌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“催化剂”,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。短短几年,xx社区成为共建共事共学共乐共治共享的和谐大家庭,民族团结、美丽秀雅、和谐幸福的秀美画卷正在这里展开。
(二)经济互嵌:“三个一”建起致富共同体
安其居还要乐其业。在搬迁安置规划之初,xx社区就充分考虑区位优势,借鉴相关经验,在房屋功能上规划了使其具备参与旅游产业的内容。社区建成后,积极探索“三个一”模式,引导各族群众携手并进,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“硬核”支撑。
第一,一个中心强培训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强化技能培训,以“让群众掌握一门实用发展技术”为目标,组织社区劳动力参与厨师、水泥工、刺绣、叉车驾驶、保洁等10余种技能培训,提高居民择业竞争能力,为搬迁群众转移就业打下基础。
仅展示643字,全文共344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