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537字)
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。考察文明之延续,切忌只观其不变,而忽略其变。往往动态的变迁正是文明的活力所在。中华文明正是凭借其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、革故鼎新的强大气魄,不断突破“山重水复”,屡屡迎来“柳暗花明”,从而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。因此,不惧新挑战、勇于接受新事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无畏品格,中华文明的创新性“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、尊古不复古”。
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信念。文明的发展,必然需要一定的人口数量、经济体量及疆域面积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养成了一种独特的集体主义精神,每位成员具备了极其强烈的共同体意识。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,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,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、经济上的相互依存、情感上的相互亲近,源自国土不可分、国家不可乱、民族不可散、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。
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恢宏格局。中华文明是一种乐于且善于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开放体系,形塑了极为恢宏的文明格局。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、“伊儒会通”,到近代以来的“西学东渐”、新文化运动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,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,中华文明无时无刻不在取长补短、择善而从,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,丰富了自身,也馈赠予他者,“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,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,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”。
和平性是中华民族的本质属性。中华文明自古不具有排他性,而是凭借其崇尚和平的本质属性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。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,古希腊文明、古罗马文明、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、伊斯兰教、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,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,实现本土化,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冲突和宗教战争。和平性“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、全球发展的贡献者、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”。
仅展示807字,全文共2885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