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好公文写作素材的五招

文秘攻略
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225字)

还有,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。熟知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,刘备死后,诸葛亮先后搞了五次北伐,五次北伐中,第一次把握最大,兵力、将领也最为强盛,但却失败了。

失败的原因,很大程度在用兵失误上,有史学研究者就认为,这次北伐的最大失误在于诸葛亮不仅错失了“子午谷出兵”的奇谋,还用错了人。

当时,魏延主张从子午谷出奇兵,偷袭长安,一举控制潼关和武关天险,进而拿下关中地区,但诸葛亮没有采纳这个建议,主张出祁山走大路。以“事后诸葛亮”的视角看,兵出子午谷与后来邓艾偷袭阴平有异曲同工之妙,如果诸葛亮敢于冒险,也许历史就被改写了。因为刘备死后,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,阵容整齐,号令严明,士气正旺,加上那时魏文帝曹丕已死,魏国几乎毫无防备,北伐形势一片大好。

在这样的形势下,尽管诸葛亮从祁山进兵,魏军也是一触即溃,天水、南安、安定三郡守将都派人向诸葛亮求降,魏国朝廷惊慌失措。可是,谁知道诸葛亮却用错了人,选了马谡为先锋,偏要把营扎在了山上,犯了兵家大忌,进而被魏将张郃打得大败,只留下“诸葛亮挥泪斩马谡”的历史悲剧。

这里,如果我们以“上帝视角”,把诸葛亮和马谡从历史中抽离出来,当成两位写材料的人,那么你会发现,这两位“作者”手下的素材(兵力)不可谓不多,也有魏延、赵云、姜维这样的猛将,还是没把北伐这篇“文章”写好,问题出在哪里?

就在二位没有用好素材上。首先,“诸葛用兵多谨慎”,没有用好魏延子午谷出奇制胜的建议,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“素材”。其次,在关键地方(街亭)用了不合适的素材(马谡),把一篇重要文章写得稀烂。马谡也有问题,他负责得那一部分最重要,但他却把上好的素材(兵力)都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(山上),这就好比本该放到“经济发展”部分的素材,却拿去论证“生态建设”,结果不仅葬送了北伐这篇大文章,还丢了性命。

仅展示748字,全文共2790

请登录后继续
相关文档
公文写作素材加工技巧

前日发的文章连续被删,我积极想办法解决,但始终发不出来,我深感困惑,也深表遗憾。困惑的是,我的公众号是个非常纯粹的号,在这里,你见不到半点广告,更没有任何营销,完全出于情怀无私分享,我的文章都秉持客观公正的精神,力求弘扬正能量,以求帮助写作之路上的广大朋友。

写好年终工作总结的六个锦囊(“词+句+模板”素材)

我们写工作总结,往往要对前一段工作进行全面、审慎地回顾,即对前一段工作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、依法行政和实施领导的情况进行审视。所谓扣政策,具体地讲,一是有无违法、违背中央指示精神、违背客观规律、侵犯群众利益的行政行为被作为经验在总结;二是理论上的提法是否符合党报党刊中的舆论导向和最新提法;三是引用的政策法规是否得当。

如何用分类思维管好素材?

倘若你只懂找材料,不懂管材料,那么,时间一久、材料一多,问题就来了,写时要么忘了曾经“有”过,要么压根儿不知存到了哪里,叫啥名,只能凭感觉在素材库里“翻箱倒柜”,像在大海里捞针,结果呢?不一定“淘”到,翻个三五遍仍不见踪影,心里的焦虑感便油然而生。

公文写作入门技巧:“寻宝”素材富矿有“五招”

本文提炼出素材选用“五招”,助力公文新手“沙里淘金”。然而,不“厚积”则无以“薄发”。媒体“聚光灯”下的典型事例、经验做法,往往是最鲜活、最生动的工作实践。

最近上新
2024年公司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

认真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工作部署,持续打造党建品牌,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,深化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一体化,积极发挥党支部在科研生产、经营发展、意识形态、改革创新中的战斗堡垒作用,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。

2024年公司党委书记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述职报告

建立“第一议题”制度,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XX项,开展中心组学习研讨XX次,党委会研究党风廉政建设议题XX项,不断督促党员领导干部把握政治方向,提高政治能力,强化理论武装。

2024年学校秋季开学典礼讲话

今日,我们齐聚一堂,共同迎接这新学期,新气象。首先,请允许我代表学校,向全体师生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热烈的欢迎!新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七年级同学们,你们的到来为校园增添了生机与活力,欢迎你们成为我们大家庭的一员!

写材料“俗语金句”汇编(54组)

1.只要有恒心,铁杵也能磨成针。我区创新创业的热潮正是靠着这股韧劲打造而成。2.蚂蚁啃骨头,干一点是一点。脱贫攻坚战中,基层干部就是用这种精神做实每一项帮扶措施。3.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我们狠抓项目建设,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。

深刻领会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交流发言

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、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、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重要要求,为安徽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、指路领航,饱含对安徽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安徽工作的高度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