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反面案例发言材料:以河北廊坊三河市招牌改色事件为鉴,在深化基层治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269字)
一、从事件本质看形式主义顽疾的深层次危害
早在该事件在网络上曝光,我就一直很关注,也曾经和其他同志当做玩笑探讨过,在深入贯彻_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刚刚开始的时候出现这样的事,这个警钟敲得很及时、很深刻。总的来说,该事件反映了三个方面的问题。
一是决策机制失灵导致权力任性。三河市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》出台过程中,个别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,未经科学论证、未听取群众意见,盲目推行“红蓝黑底色禁用”政策,导致1800余块商户招牌被迫改色,直接损害群众利益。这暴露出决策环节“三重一大”制度执行不严、风险评估缺失等问题。对应到我们单位,类似问题并不是不存在,比如去年xxxx项目选址时,未充分考虑环保要求,导致项目中途停工整改,造成经济损失xxx余万元。
二是执行异化催生“一刀切”乱象。三河市基层执法部门将政策简单化为“颜色革命”,甚至现场监督商户刷漆改色,完全不顾品牌标识的市场价值。这种机械执行与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中“杜绝层层加码”的要求背道而驰。对应到我们系统,某兄弟单位曾要求所有子公司统一使用某个新的OA系统,忽视不同业务板块的个性化需求,导致基层员工重复录入数据,工作效率下降30%。
三是监督缺位助长形式主义蔓延。在该事件中,上级部门对频繁调度、督查排名等加重基层负担的行为未能及时纠正,暴露出监督机制的“空转”。其实类似情况我们并不陌生,比如将党建工作等同于台账检查的问题始终没有根治,在调研中发现每月要求上报20余份材料,基层干部疲于应付,实际工作却无人落实。
仅展示662字,全文共3467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