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全市挂职干部代表座谈会交流发言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797字)
二、挂职是破题开路的考场,在“解题”中厚植交通人的“为民心”
“挂职不是体验,是带着‘问号’的赶考。”2024年汛期,x县遭遇百年一遇暴雨,13条公路塌方,2个乡镇成了“孤岛”。我带着抢险队凌晨3点出发,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蹚了5公里,到达被困的x村时,68岁的王奶奶攥着我的手说:“你们来了,我们就不怕了。”那一夜,我们用装载机当“摆渡船”,用钢丝绳搭“生命桥”,连续奋战48小时打通“生命线”。事后复盘,我牵头建立了“县乡村三级应急路网台账”,将32处地质灾害点纳入“智慧交通”监测系统,让“雨声就是哨声”的应急响应速度提升了60%。在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时,我发现偏远山区老人舍不得花3块钱坐车,宁愿步行20里赶集。怎么办?我们推出“公交+快递+电商”模式,让公交车变身“流动超市”,代运农产品、代购生活用品,票价降到1元,司机兼职“带货员”。半年时间,x镇的土蜂蜜、笋干通过“公交物流”卖到了县城,日均增收2000元。老百姓说:“这哪是公交车,是咱们的‘致富车’!”挂职教会我:交通人的初心,要藏在GPS的坐标里,更要暖在老百姓的炕头上。我们推动建设的“交邮融合”站点,如今成了村民的“幸福驿站”;设计的“错峰公交”时刻表,精准对接学生上学、务工返乡的需求。这些贴着民生温度的创新,让我深刻理解了__“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”的深意——交通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,而是流淌着民生温度的血脉。
三、挂职是登高望远的阶梯,在“蜕变”中锤炼交通人的“大格局”
“挂职不是终点,是带着‘火种’的出发。”从市局到县局,从“坐办公室”到“走泥巴路”,角色转换让我跳出了“部门思维”。在参与全县“十四五”交通规划时,我提出“交通+旅游”融合思路,将红色旅游公路与古村落串联,打造了“茶香十八弯”“云海天路”等网红打卡点,带动沿线3个村人均增收8000元。这个案例后来入选省交通厅“交旅融合”典型案例,让我明白:交通不仅是“通联”,更是“赋能”。挂职期间,我牵头组建了“交通青年攻坚队”,带着12名乡镇干部啃下了S305线改建工程的“征拆硬骨头”。面对部分群众的不理解,我们创新“屋场夜话”工作法,用方言俚语讲政策,用“身边事”说“长远利”。当看到曾经阻挠施工的张大哥主动帮我们调解纠纷时,我突然懂得:基层治理的密码,就藏在“沾着露水的对话”里。这些在挂职中磨出来的“绣花功夫”,让我在回到市局后,推动出台了《全市交通项目群众工作规范》,把“挂职经验”升华为“制度成果”。挂职教会我:交通人的格局,要装得下山川湖海,也要看得见柴米油盐。从挂职地带回的“问题清单”,如今变成了市局的“民生实事台账”:我们优化了农村公路安防工程标准,新增了120处错车道;试点“交通+文化”驿站,让候车亭变身乡村振兴展览馆。这些改变,源于挂职时的“脚底沾泥”,更源于对“国之大者”的深刻体悟——交通强国,落脚点就在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温暖。
仅展示1216字,全文共2261字